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不卡_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_曰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极品尤物粉嫩泬在线观看

首頁 > 關于我們 >公司動態 >行業新聞 >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東省“數字政府”改革建設2019年工作要點的通知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東省“數字政府”改革建設2019年工作要點的通知
29678
2019-04-26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

廣東省“數字政府”改革建設

2019年工作要點的通知

粵辦函〔2019〕87號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東省“數字政府”改革建設2019年工作要點》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反映。


省政府辦公廳

2019年4月21日


廣東省“數字政府”改革建設

2019年工作要點


  做好2019年“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等工作部署,以讓群眾滿意、企業滿意、政府工作人員滿意為目標,以“數據上云、服務下沉”為主線,深度聚焦、破解難題,通過數據治理拉動應用提升,推動“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向縱深發展,為奮力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提供重要支撐。

  一、 加快政務服務向基層下沉

  (一)大力推進基層減負便民專項工作。圍繞群眾辦事“三少一快”、基層干部“減負提效”,開展基層服務事項梳理優化、審批便利化改革,深化電子證照、數據共享服務的應用,推行基層證明網上開具服務,把大數據服務支撐能力延伸到基層,讓數據跑腿代替群眾和基層干部跑腿。實現基層辦事提交證明量降低90%,努力做到村民日常辦事不出村。(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省直有關部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配合)

  (二)推進政務服務一體機基層覆蓋。在全省市、縣兩級政務服務中心部署政務服務一體機,在每個縣(市、區)不少于10個鎮(街道)或行政村(居委會)黨群服務中心等基層場所部署政務服務一體機,基層服務事項入駐不少于100項,讓政務服務覆蓋基層群眾身邊的“最后一公里”。(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省公安廳、司法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農村農業廳、市場監管局,省稅務局,省殘聯,各地級以上市政府配合)

  (三)拓展“粵省事”基層應用范圍。開通少數民族、三農等特色專區,推動地市特色服務入駐,加大對水、電、煤氣、天氣、交通等公共服務的集成,實現進駐“粵省事”的基層服務事項超過400項,“粵省事”實名用戶總數達1500萬、日訪問量達1000萬。(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省直有關部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配合)

  (四)提高“一網通辦”服務能力。升級廣東政務服務網,與國家平臺對接聯通,提高跨省、省內業務“一網通辦”服務能力,實現省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不低于90%,市縣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不低于70%,鎮村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不低于50%,市縣級100個高頻事項“最多跑一次”。(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省直各部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配合)

  (五)提升基層窗口服務水平。推行“一窗通辦”模式,實現市縣級70%以上政務服務事項“一窗”受理,讓群眾取一個號、找一個窗。重點推進鎮、村實體辦事窗口標準化建設,提升基層窗口服務水平,不斷優化綜合窗口設置。(各地級以上市政府負責)

  二、 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服務互通

  (六)提升可信身份認證服務能力。進一步完善“互聯網+可信身份認證”服務平臺,整合出入境證件身份認證信息,推進港澳居民在政務服務、企業開辦、住宿登記、婚姻登記、社保領取、公共交通等領域的可信身份認證,覆蓋至少50個事項,日服務量達5000人次。(省公安廳牽頭,省港澳辦、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廣州市政府配合)

  (七)推進財政電子票據服務應用。依托“粵省事”平臺,接入財政電子票據服務,推進教育、醫療、公安、檢察、法院、水利等6個重點民生領域不少于200家財政用票單位服務接入,提供包括電子票據開具、繳費、取票、查驗等“一站式”服務。積極推進10條政府還貸高速公路車輛通行費電子票據服務應用,加快推廣至港珠澳大橋,提高車輛通行“無感度”,為灣區企業群眾提供方便、準確、實時的電子票據服務。(省財政廳、交通運輸廳牽頭)

  (八)提升市場準入便利化水平。在廣東自貿試驗區試點“證照分離”改革事項全覆蓋,推進“照后減證”。加快“證照分離”一窗通、“多證合一”備案信息采集系統、“開辦企業一窗受理系統”的升級完善,實現對涉企審批事項全覆蓋,統籌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和“多證合一”改革,將企業開辦全流程壓縮至3個工作日內。(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商務廳、廣州、深圳、珠海市政府配合)

  (九)創新港澳口岸通關便利化模式。加快建設推廣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粵港澳跨界車輛信息管理綜合服務平臺,簡化粵港澳跨界車輛審批和備案流程,實現在珠海青茂口岸、橫琴口岸旅檢通道“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管理模式和深圳蓮塘口岸車輛通道客、貨車輛“一站式”通關模式。(省商務廳、公安廳,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牽頭,各有關地級以上市政府配合)

  (十)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數據流通。依托“開放廣東”平臺,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專題,推動政府數據向灣區企業群眾開放,力爭開放100個數據集。進一步改善數據開放的數量與質量,引導粵港澳大灣區政府部門及企業利用已開放數據資源進行挖掘分析和應用開發,為社會提供增值服務。(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三、 推動營商環境提檔加速

  (十一)努力破解中小微企業貸款難題。整合騰訊、平安等企業優勢資源,完善風控模型和中小微企業征信體系,推進投融資一體化平臺建設,與在粵銀行建立中小微企業信貸數據共享機制,為不少于5萬家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服務,實現全省市場主體貸款覆蓋率、中小微企業貸款數量、貸款規模顯著提升。(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牽頭,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配合)

  (十二)深入推進“互聯網+監管”。加快推進“互聯網+監管”系統建設,推動省市縣三級市場監管業務一體化,實現與國家“互聯網+監管”系統聯通對接和數據共享。編制監管事項目錄清單,匯聚各類監管數據,建立監管數據中心,實現行業監管事項清單梳理完成率達100%,監管信息歸集率達100%,投訴舉報處理率達100%,協同監管響應率達100%,為實現規范監管、精準監管、聯合監管、對“監管”的監管提供支撐。(省生態環境廳、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廳、市場監管局牽頭,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配合)

  (十三)大力推廣“信用+”應用。匯聚各渠道信用數據,構建全省信用信息庫。試點推出“信用+投標擔保”,實現守信企業投標“網上辦”“零跑腿”。探索推出“信用+商品條碼”,加強對食品、藥品、嬰幼兒用品等領域企業監管。繼續深化“紅黑名單”在聯合獎懲中的應用,讓失信者寸步難行、守信者處處受益。(省發展改革委、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市場監管局牽頭)

  (十四)大幅壓縮不動產登記時間。全面開展不動產登記“一窗受理、集成服務”,推進“互聯網+不動產登記”,為企業群眾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辦理體驗,將不動產登記服務窗口延伸至4家以上銀行網點,實現抵押登記3個工作日內辦結、其他登記類型(非公證的繼承不動產登記除外)5個工作日內辦結。(省自然資源廳牽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稅務局、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配合)

  (十五)進一步壓縮工程項目審批時限。推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全方位覆蓋,加快建設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通過流程優化、系統整合、數據共享、統一配套服務等舉措,實現全省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壓縮至100個工作日以內,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時間控制在60個工作日以內。(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配合)

  四、 深化行業部門重點應用

  (十六)推進粵企政策通建設。依托省政府網站集約化平臺,搭建省級跨部門涉企政策“一站式”網上發布平臺,為廣大企業提供政策發布解讀、精準推送、咨詢反饋和政策評估等服務。平臺實現匯集國家、省、市涉企政策10000條以上,累計訪問量30萬次以上。(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政府辦公廳牽頭)

  (十七)提升社會治理智慧化水平。通過具備可信身份認證能力的“智慧新民生”平臺,為5000家以上網吧、10000棟以上出租屋等提供實名認證能力,強化實名寄遞、實名上網、實名租住出租屋、實名二手交易、特種行業從業人員管理等。通過“智慧新警務”的移動應用,為基層民警、輔警和治保力量開展社區網格化管理和服務提供支撐。(省公安廳牽頭)

  (十八)加強在線行政執法能力建設。積極推進行政執法信息平臺和行政執法監督網絡平臺建設,實現行政執法案件網上辦理、執法信息網上查詢、執法活動網上監督,年底前在珠三角九市各級政府推廣應用,不斷提升行政執法效率和透明度。(省司法廳牽頭)

  (十九)建設立體化環境監測體系。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無人船、物聯網等新技術,探索建立天地人一體化遙感監測體系,整合環境質量、污染源等環境數據,逐步建成環境大數據分析決策支持平臺、生態環境監測物聯網集成與綜合管理平臺,實現各類環境要素監測結果質量可控。(省生態環境廳牽頭)

  (二十)創新“互聯網+河長”管理模式。共享整合河湖信息資源,推進河長制應用支撐服務和河湖數據服務平臺建設,實現河道亂采、亂堆、亂占、亂建行為的識別,河湖健康與河長履職的分析與監管響應時間低于5秒,為全省15萬名用戶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省水利廳牽頭)

  (二十一)提升退役軍人工作信息化水平。構建退役軍人綜合業務管理系統,推動建立省市縣鎮村五級全覆蓋的退役軍人服務保障管理平臺。推進全省退役軍人數據庫建設,實現“一人一檔”。加快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平臺建設,提升服務退役軍人就業創業能力和水平。(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牽頭)

  (二十二)構建綜合應急管理指揮體系。整合交通、水系、地理、人口、氣象等數據,統籌建設應急指揮“一張圖”信息資源庫,提升對各類災害、事故的主動監測預警能力,構建扁平化的綜合應急管理指揮體系,提高應急災害或事故狀態下指揮、調度、救援的綜合響應和處置水平。(省應急管理廳牽頭)

  (二十三)促進醫療保障信息共享協同。推動醫療、醫保、醫藥數據互聯互通、實時共享,完善全省統一參保、征繳、藥品集中采購等數據源采集機制,實現對醫院全民健康檔案庫、電子病歷庫、藥品庫、醫用耗材庫以及定點藥店“進銷存”等數據源全口徑采集。逐步建成標準統一、數據匯集、規范協同的一體化醫療保障信息化支撐體系,促進醫療保障信息共享共用和業務流程優化協同。(省醫保局牽頭)

  五、 提高政府內部行政效能

  (二十四)加快推進跨部門跨層級辦公協同。加快協同辦公平臺在全省的推廣應用,分批推廣至42個省直部門和21個地級以上市,逐步接入各地、各部門自建的辦公系統,實現部門橫向協同、省市縱向互通。(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省直各部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配合)

  (二十五)全面提升審計數字化水平。推進“金審三期”項目廣東省部分建設,實現國家、省、市審計機關的互聯互通。推動36類預算執行審計數據、37類社會保險審計數據、29類住房公積金審計數據、26類環保審計數據、46類企業審計數據的匯聚共享,提升審計指揮決策、質量管理能力。(省審計廳負責)

  (二十六)不斷強化空間地理信息支撐決策能力。打造全省通用的空間地理公共支撐和綜合應用平臺“粵政圖”,加強與國家遙感數據服務對接,提供65種地圖產品、20個地圖工具、19種個性制圖模板和及時、高精度的遙感影像服務,實現空間地理數據管理“倉庫化”,平臺應用“超市化”。推動“粵政圖”在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水政執法、應急指揮、河湖監管等工作中的運用,充分發揮空間地理信息支撐政府決策作用。(省自然資源廳、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省生態環境廳、水利廳、應急管理廳配合)

  六、 完善“數字政府”基礎支撐能力

  (二十七)“全省一盤棋”推進政務云、網建設。統一規劃全省政務云,統籌推進欠發達地市政務云平臺建設,實現資源總量滿足不少于1000個業務系統上云需求,省級節點初步具備兩地三中心容災服務能力,對欠發達地市已上線節點集中納管。統一規劃全省政務外網,推進欠發達地市政務外網示范點建設。提升省級政務外網承載能力,連通不少于250個政務單位。(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二十八)全面推進大數據中心建設。以業務應用為導向,集中開展數據治理專項攻關,建設省市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基本實現對全省統一數據資源目錄規范管理,實現省市兩級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對接聯通,建立面向全省的省政務大數據中心門戶,打造一站式數據資源服務體驗,發布300個以上通用數據服務接口,并實現對不少于100個高頻應用的有效支撐。(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二十九)強化安全管理保障。建立健全“數字政府”網絡安全工作協調、關鍵信息基礎設備保護和網絡安全通報預警與應急響應工作機制。建設“數字政府”云平臺密碼服務資源池、內容安全監管平臺、政務網絡安全態勢監測平臺,加強“數字政府”政務網絡重點部位保密技術監管,提升“數字政府”網絡安全運營保障能力和安全監測監管能力。(省直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別負責)

  (三十)完善制度標準建設。加快推進“數字政府”立法,充分發揮專家委員會的智力支持作用,不斷完善“數字政府”建設配套制度。建立健全“數字政府”標準規范編制和應用工作機制,實現數據格式標準、程序接口標準、運行維護規范覆蓋90%以上的新建系統,50%以上的已建或在建系統。(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三十一)提高建設運營支撐能力。進一步規范“數字政府”建設運營中心內部建設,不斷提升運營人員政治意識、廉政意識和保密意識。充分發揮基礎電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以及其他優秀企業在“數字政府”建設中的作用,加強優勢資源整合,不斷提高“數字政府”建設運營支撐能力。(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數字政府”建設運營中心牽頭)

  (三十二)加強培訓宣貫。分層次分類別開展“數字政府”建設相關培訓、研討活動,以簡報、會議等多種形式開展案例分析、經驗交流,總結推廣“數字政府”成功經驗。通過新媒體、新聞發布會等多種方式加強宣傳推介,提升我省“數字政府”的社會影響力和品牌效應。(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牽頭)

  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本要點部署的各項任務,結合實際提出具體措施,細化任務目標和進度安排,認真抓好落實。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要加強督促檢查,定期通報任務落實情況,適時組織開展第三方評估。